&esp;&esp;“若不是你提醒,恐怕咱这辈子都捉摸不透其中的道道。”
&esp;&esp;“当初赵瑁案的涉案人员如此之多,咱心里就很奇怪,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。”
&esp;&esp;“今日总算是有了答案。”
&esp;&esp;“是咱的恶政,逼迫着他们结党。”
&esp;&esp;“等这件案子爆发,他们的政敌又联合起来落井下石。”
&esp;&esp;“或许很多人都是无辜被牵连进去的……不,不是或许,是肯定如此。”
&esp;&esp;“还有前两年咱巡视地方,每次咱都能轻易发现部分官吏的小尾巴。”
&esp;&esp;“派人去查的时候,几乎都是一查一个准,很容易就能揪出一大串贪官污吏。”
&esp;&esp;“当时咱还以为是蒋瓛和锦衣卫能力出众。”
&esp;&esp;“现在想来,咱这是被人家给利用了啊。”
&esp;&esp;额……陈景恪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。
&esp;&esp;老朱这是从一个极端,走向另一个极端了。
&esp;&esp;就他的铁腕统治,动不动就抄家灭族,有几个官吏敢公然结党的?
&esp;&esp;尤其是赵瑁案,发生在大明初建时期,不太可能是廷推造成的。
&esp;&esp;更何况,这个案子直接将朝堂给清空了,人人自危。
&esp;&esp;大家自保都来不及,谁敢在这个时候搞党争。
&esp;&esp;前两年反腐,确实有力量在推动。
&esp;&esp;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党争,而是革新派和保守派互相打击的结果。
&esp;&esp;不过他也没有安抚老朱,因为这两条政策,确实让官吏之间有了党同伐异的趋势。
&esp;&esp;尤其是朱标当政这几年,他希望通过柔和的手段,建立健全国家各项秩序。
&esp;&esp;营造一个正常有序的君臣氛围。
&esp;&esp;只是理想是丰满的,现实是骨感的。
&esp;&esp;在廷推和打击党争这两条政策的驱使下,他的一系列善政,给百官创造了结党的机会。
&esp;&esp;不过还好,老朱尚在,朱标本人也是英明的君主,百官也只敢私下搞小动作。
&esp;&esp;不敢明目张胆的搞党争。
&esp;&esp;可恶果还是很明显的,那就是百官已经意识到,只有结党才能在朝堂争取利益并存活下来。
&esp;&esp;在面对竞争对手的时候,他们抱团。
&esp;&esp;当竞争对手是皇帝的时候,他们更会抱团。
&esp;&esp;就连从来都不站队的孔家,都在这次变革中,站在了保守派一边。
&esp;&esp;这才有了现在理学空前团结的局面。
&esp;&esp;他们内部之间,肯定是有竞争的,还很激烈。
&esp;&esp;可是在面对皇权的时候,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。
&esp;&esp;当然,将这一切的恶果,都归结于老朱和朱标是不应该的。
&esp;&esp;可他们的行为,却在事实上造成了这个结果。
&esp;&esp;不过陈景恪并没有将这些话说出来。
&esp;&esp;一来老朱已经明白问题出在哪里,后续肯定会改的,没必要再苛责于他。
&esp;&esp;二来朱标也是无意为之,更何况他已经这样了,随时都可能退位。
&esp;&esp;还是给他留点面子吧。
&esp;&esp;等后续这两条政策废除,大明的官场习气慢慢被纠正。
&esp;&esp;就不会再出现,前世明朝中晚期那种党争局面。
&esp;&esp;就让这个微不足道的小黑点,掩盖在历史长河里好了。
&esp;&esp;想到这里,陈景恪说道:“结党可以很唯心,很容易扩大化不可收拾。”
&esp;&esp;“历朝历代虽然打击结党,却从来不将之摆在台面上。”
&esp;&esp;“更不会主动去搞扩大化,就是因为这个原因。”
&esp;&esp;“陛下打击结党的想法是好的,只是手法有些瑕疵。”
&esp;&esp;“所幸还没有造成恶果,找个机会将这两条政策废除即可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眼珠子一转,忽然说道:“这两条政策也不是没有好处。”
第一版主